VIRTURA
(Visual Art & Space Port)
(Visual Art & Space Port)
跨学科创作平台
VIRTURA是一个发起于上海M50艺术区、专注于数字空间体验与音画互动视觉艺术的跨学科创作团队。
自2021年成立以来,我们始终致力于在科技、艺术与空间体验的交汇点上探索新的表达方式,通过持续的研究、创作与展览,重新定义数字空间的意义与可能性。
接下来火速赶到现场的是
研讨项目代号Noösphere by VIRTURA
Noösphere 这个概念源自法国哲学家泰亚尔·德·夏尔丹(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),
由希腊语 "noos"(意为"心智")和"sphere"(意为"层面、领域")组成。
它表示人类理性思维活动及其产物所形成的"心智圈"或"认知领域",是继地球的"岩石圈"(地壳)、"生物圈"(生命层)之后进化出的更高阶的存在层次。
在泰亚尔看来,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,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兴起,个体的认知思维将逐步突破时空限制,在全球范围内高度关联互动,进而形成一个围绕地球的"集体意识"网络,即 Noösphere。
它象征着人类理性认知能力的觉醒和升华。
因此,将 Noösphere 作为 VIRTURA 在 2024 年的研讨代号,寓意着探索如何借助前沿科技,推动个体"认知进化",最终形成交互关联、协同增强的"集体智慧"。
这与 VIRTURA 一直倡导的"Cognitive Evolution"理念不谋而合。
选用 Noösphere 作为代号,不仅彰显了 VIRTURA 在人工智能、认知科学等领域的前瞻性思考,更体现了其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独特视角。
期待研讨会能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,为人类认知的进化贡献力量。
我们的使命
我们相信数字空间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静态复制,而应成为个体记忆与情感的容器、群体互动的载体,以及跨越虚拟与现实界限的体验平台。
我们致力于将抽象的记忆、情感与知识,通过视觉艺术、声音互动、AI技术与沉浸式空间设计转化为可真实体验的数字生态系统。
团队专长与创作实践
我们的创作涵盖实时音画互动、多媒体沉浸式空间、数字空间的情感化设计与长期记忆构建。
团队成员拥有跨学科的专业背景,包括空间计算、视觉艺术、新媒体设计、音乐创作和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,尤其擅长:
- 利用Blender进行大型LED全景创作,结合空间映射、视觉标定与实时渲染技术,创造沉浸、互动的视觉体验。
- 运用高斯溅射(Gaussian Splatting) 和AI驱动的空间重建技术,实现更真实、更具情感联结的空间呈现。
- 结合人工智能语言模型 API、Unity、TouchDesigner等工具,构建具有长期记忆与情感推理能力的持久性数字空间体验。
- 在创作过程中融入具身认知理论、空间社会学和扩展认知理论,赋予数字空间更深层次的情感与社会意义。
我们的核心项目是建立一个具备长期记忆、动态演化与AI驱动的持久性数字艺术空间。
这一空间由多个计算与视觉层次构成:
- 人工智能模型层: 后台持续推理计算,维护概念的语义网络,作为空间的智能根系。
- 信息流动与记忆层: 通过粒子动画、生长的植物等视觉隐喻表现记忆与信息的流动、演变和持久性。
- 推理与逻辑链层: 可视化逻辑关联与推理过程,帮助用户理解复杂思维路径。
- 自组织动态模拟层: 以康威生命游戏等算法模拟自组织与演化,创造空间的有机生长状态。
- 多媒体沉浸层: 粒子动画、声音交互与视觉反馈融合,增强空间的生命感与沉浸感。
- 交互响应层: 提供直观的交互体验,记录用户行为并融入空间的长期记忆系统。
我们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访问、可互动的在线体验:
- 引入阶段: 通过电影级别的视觉与声音设计引导用户进入空间,建立情感联结。
- 探索与互动阶段: 用户可自由地在空间中探索,触发记忆节点与概念网络,感受实时的视觉与声音反馈。
- 沉浸与记忆构建阶段: 空间通过交互行为建立持久记忆,用户的体验过程将被保存并影响空间未来的演化。
- 结束与分享阶段: 用户可保存并分享体验结果,空间将持续进化,吸引用户反复访问并持续共同成长。
我们的作品曾在上海西岸艺术博览会、上海时装周、深圳光影艺术季等多个场合亮相。
2024年,我们的作品“Timer 控时者”与艺术家Raven Kwok、马仕华共同展出于UFO Terminal Loading系列展览中呈现沉浸式体验作品。
2025年,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国际艺术交流网络,加强与伦敦、柏林、东京等地的艺术机构合作,共同探索数字空间、视觉艺术与当代文化的创新路径。
展望未来, 我们将持续探索人类感知的边界,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,通过数字空间平台为创作者、研究人员和公众提供一个多维度、多感官的互动场域,推动新媒体艺术与空间体验的前沿实践。
VIRTURA
为创作者开启无限的数字可能性,
探索感知进化的新时代。